十三五时期企业如何创新?(1)

2017-04-18
696

领先经理人联盟网讯

1、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用市场来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的力量。这次在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里面对这点做了很好的承接,实现目标方式上做了较全面的新的阐述。

其中有两个观点特别重要,对于中小企业增长来讲可以理解成为是未来中小企业发展时代的一个关键性的定义。第一就是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提法,叫创新要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过去讲发展、讲增长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比如科技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现在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第一次这么公开表述。实际上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微观的创新,更是宏观的创新。

在传统意义上经济的增长主要靠三架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我们都知道在目前国际宏观形势下,因为欧美传统的发达市场出现了增长的乏力,对外出口轰轰烈烈的增长周期已经基本过去,对外出口像过去那样高歌猛进的形势很难再现。过去三架马车里面非常重要一架“投资”,也因为在有效投资不足的背景下,产出或者回报较低。同时在过去积累了大量的产能,在诸多行业里面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所以由国家主导的基建为导向的大规模建设投资,也难以像过去一样高速增长。而内需的激发是增长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更大地满足内需,实际上靠传统意义上的拉动投资和刺激出口的方式并不能够充分做到。实际上内需的满足不是一般性的消费需求的满足,而是一般性消费需求之上的更加高层次或者更加丰富的细分的需求需要被满足。而这种需求的满足,靠过去一般性的产能没有办法匹配,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匹配和错位。所谓改革创新,就是要让要素资源从过去的推动投资和刺激出口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配置到满足内需,促进中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上来。

这个意义上讲,在这次五中全会开完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强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这里提了一个新词叫“供给侧改革”。

2、供给侧改革:从短期刺激需求到长期推动创新

在经济学的范畴里面有一个学派叫供给学派。这个学派是相对于经济学里面流行的凯恩斯学派而言的。虽然在西方经济学里面古典经济学是强调市场完全自己运作,政府不必干预甚至不必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但是即使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参与也往往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

比如说在美国2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中,当时经济学家凯恩斯给罗斯福总统建议采用扩大内需的方式和扩大投资的方式来重振经济,叫重振工业。随后在二战之后,在马歇尔计划推动下,欧洲、美国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都采用政府引领的方式来扩大基础建设,拉动经济,扩大投资。这种做法在70年代之前成为一种常态,当时经济学界认为这是西方经济学的补充。实际上凯恩斯主义的基本逻辑,本身有一个重要的内在问题,凯恩斯本人生前也谈到过,他说这种刺激本身是很难长期性维持,只能短期维持。

凯恩斯有一句名言就是从长期来看,人总是要死的。所以说刺激政策重在当下,至于未来的后果可能就顾不了太多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长期刺激经济容易形成过剩产能,一般性基础设施建设所带动的产能更多都是基础建设类型的产能。比如钢铁、水泥,并不代表经济体更高效率的运转,它是更大体量的呈现。这样产能堆砌非常容易造成产能过剩,造成整个经济停滞。非常典型的是美国的经济在70年代出现了所谓的滞胀,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一方面通胀率居高不下。

滞胀影响下,当时欧美政府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学家也开始反思凯恩斯主义的效用。当时一部分经济学家组成了一个供给学派,就是认为经济的发展要放弃掉这种通过高税收、大量政府引领,更大程度上的基建带头,一般性产能过剩的增长模式。而要努力从供给侧着手,这说白了就是减少管制,调动起来真正的企业积极性,让他们去寻找新的需求,而不是在一般性基建上面做追随者,做跟进者;是要创造性地发现需求,并且提供新的供给,让经济在更高的层面上走向新的循环,而不是在一个水平上徘徊。

美国今天著名的一批企业,像微软、苹果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应运而生的。80年代美国走向了自己的辉煌,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的主体也都是大型企业几十年不变,但是之后创新的循环开始发挥作用。

准确的讲我觉得其实克林顿后来的美国经济繁荣也是有赖于里根在这一阶段打下的基础。里根执政新经济有一个重要的逻辑,就是按照供给学派的观点去减税,其实减税反而会增加政府的税收。他的逻辑是这样,当你能够减轻税负,减少管制,大众创业的浪潮兴起就会创造更多的税源。总算下来,政府的税收收益反而会扩大,只要能够迈过短期的下调,能够有足够的坚定,就会迎来新的增长。里根执政十年中,美国政府中央财政税收从五千亿美金到一万亿美金,实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

今天我们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天我们所遇到的结构性问题恰恰跟当年的美国有几分相似之处。一般性的产能已经远远过剩,而实际上很多需求却没有被释放出来,新的供给没有被创造出来。也就是说,现在是下一个巨大增长时代的前夜,而不是行将萎缩的时代开端。如果能够将大众创新意识激发出来,真的让千千万万的创业者更多地转向去满足、去释放新的需求,去创造新的供给,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前进的推动力。

3、深入研究用户,才能释放新的需求

在这次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到“转换发展动力,要寻求发展的新动力”,而这个新动力的来源主体恰恰就是企业,说的更准确一点,就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主体,就是成长中的中小企业。因为实际上过去最大的逻辑上的问题,产能过剩或者是负债过度,其主体不是中小企业,恰恰是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而今天最灵活的部分却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中小企业群体。

要是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逻辑,我的理解是其实世界是可以分成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如果一味地按照增量扩能的模式、按照高举债的模式,无效投资引领的方向,不断地增加对要素的投入,不断地增加土地、矿产这些资源性投放,用这种增量扩能模式发展的思维逻辑或者是经营逻辑就是旧世界的逻辑。而如果不是简单的增量扩能,而是能够让自己的用户群更加清晰,能够把用户的需求作为发力的前提。从研究扩大产能到研究新的用户群和新的需求就是新世界。

如果能够从原来的增量扩能的逻辑转变到研究和满足新的用户群新的需求,就等于从旧世界转换到新世界,旧人转换为新人。当然未必新世界就一定都是赚钱的,所以它会有一个成长的转型过程。但是方向一定要从过去的增量扩能的逻辑,进入到对用户研究的逻辑。因为只有去深入地研究用户,才有可能做到释放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供给,这是这次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里面所给出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性的方向。

4、中小企业未来三大转变方向

在这份报告里面我想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是足以指明方向的。盛景常讲方向比努力重要,盛景是专注于研究中小企业在这个时代如何发展的企业。这个方向是什么?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表述的。

“作为未来五年,特别重要的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不断地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的发展。”注意下面提到的一个延伸,两个转变。在这个报告里面很明确地指出,“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这是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是“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第三个观点是“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这里面所提到的这种措词和方向,实际上就是我认为在整个十三五规划里面中央的改革最高层对中小企业或者是新兴的新的动力要进入的方向。不是在一般性的产能上再去扩规模,增量扩能,而是一定要搞清楚如果我们自己是一般性制造业,要从生产型制造业转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如果你是过去所谓2B的企业,你的使命其实是为你的客户带来更高的利润。所以要推动生产性的服务业专业化,同时进入到价值链的高端,也就是上游和下游高附加值的环节。

在生活服务业方面特别强调的是精细,所谓精细就是更加精准的定位你的客户,更加重视你的细分市场。另外向高品质转变,而不是满足于生产一般性的产品。在这个逻辑里面其实就是在不断地推动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的中小型企业,能够奋发有为向产业链高端进发。这个向高端进发,又一定是以用户为导向的,而不是单纯地去增加产能上的投入,这是问题中的关键。如何向高端进发呢?我们也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给大家来分享。

作者:陈勇

来源:中国式经营管理创新网

领先经理人联盟网是一个致力于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落地培训,工业大数据培训,工业4.0培训,制造业培训,中国制造2025培训,智能化工厂建设,信息化工厂建设,智能化工厂构建,智能化工厂运营,智能化工厂参观,互联网工厂建设,企业总裁培训,CEO培训,经理人培训,管理干部培训等综合服务的创新网络平台。领先经理人联盟网深度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创新发展。

点击了解企业如何实现“智造”升级?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